常州市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
研究动态
当前位置: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> 常州市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 > 课题列表 > 数学课题 > 研究动态
栏目导航

因数和倍数整理与复习

来源:本站原创  发布人:徐霞  发布时间:2019-05-09  浏览次数:

因数和倍数整理与复习

武进区南宅实验学校

教学内容:教材P7010~14题。

教学目标:

1、使学生牢固掌握因数、倍数、质数、合数等概念,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

2、结合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、推理、概括、归纳等能力

3、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

教学重点:在整理中构建知识网络。

教学难点:明确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

教学过程:

一、归纳整理,建构知识网络

1、揭题:同学们,你知道今天徐老师和大家一起整理与复习什么内容吗?(因数和倍数),观察得很仔细,请大家把课题读一读(课题预先出示在黑板上,同时板书:因数和倍数)。

首先,我们进入整理阶段。

2、通过乘法算式回顾相关知识。

课件出示:34=12

1)同学们,这虽然是一道简单的乘法算式,但里面就藏着因数和倍数,你还记得吗?312的因数,412的因数,34都是12的因数,123的倍数,124的倍数,1234的倍数)

指出:是的,在整数乘法中,乘数都是积的因数,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。

板书:因数、倍数

2你能找出12的所有因数吗?

PPT12的因数有1234612

你是借用什么方法一组一组有序地找出所有的因数的?

指出:我们要利用乘法或者除法一组一组找

3)你还记得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?

(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,最小的因数是1,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)一起读一读

4)仔细观察12的所有因数,你能发现还有哪些数藏在里面?

质数、合数、奇数、偶数(同时板书)

依次找一找质数、合数,说说判断理由,强调只有两个因数的是质数,至少有三个因数的才是合数。还有哪个数没被选到,为什么?读一读,1既不是质数,也不是合数。。

指出:12的因数中,23是质数,23就是12的——质因数。

板书:质因数

指出:4612都是合数,将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,叫作分解质因数。

板书:分解质因数

请大家试着将12分解质因数。做在练习纸的反面。

找一找偶数,奇数,并说出理由。其实真正判断奇数、偶数的依据是看它是否是2的倍数。

(读一读:是2的倍数的是叫作偶数,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)

除了2的倍数,我们还研究过35的倍数。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?

5)我们虽然没研究过12的倍数,但是你有办法找到12的倍数吗?

12的倍数有( )。为什么要加上省略号?

说说怎样找的?你还记得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?

PPT: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,最小倍数是它本身,没有最大的倍数。

一起读一读

6)同学们看!从34=12一个乘法算式我们往下延伸出了这么多知识。想一想,在因数、倍数这一块,我们还学习过哪些知识?

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。

板贴:公因数、说说什么是公因数、最大公因数、公倍数、最小公倍数。

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四在关系你还记得吗?

7)很快说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。

89273751015

3、建构知识网络。

刚才,我们大家一起整理了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,虽然这些知识多而零乱,但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张网络知识结构图把它们联系起来,就构成了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。接下来我们就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闯关练习。

三、综合运用知识

第一关:分门别类。

1、下面的数,哪些是2的倍数?哪些是3的倍数?哪些是5的倍数?

244560105132225240570

每组一个圈,校对,批阅,反馈错误,及时纠正。

追问:在哪个圈里能迅速找出235的公倍数,理由。

第二关:反复推敲。(对的闪右手,错的举左手)

1、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。(

2、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,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。(

3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。(

4、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因数。(

5、用135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,一定是3的倍数。(

第三关:仔细斟酌 (分组完成)

1、有两根铁丝,分别长12米、18米,现在把它们裁成相等的小段,而且没有剩余,每小段最长为( )米。

2、一个两位数同时是35的倍数,这个两位数如果是奇数,最大是( );如果是偶数,最小是( )。

38□□,同时是235的倍数, 这个数可能是( )。

交换批,错的及时反馈

第四关:学以致用

1、将一张长24厘米,宽16厘米的长方形彩纸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,并且剪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尽可能大,一共可以剪几个相同的正方形?

2、用一些长24厘米,宽16厘米的长方形彩纸贴成正方形,至少需要多少张这样的长方形纸?

3、西塘小学六年级同学要植一些树(不超过100棵)。如果每行植6棵,最后一行缺1棵;如果每行植5棵或4棵,最后一行也都缺1棵。这批树苗有多少棵?

四、课堂总结

数学知识就像一颗颗珠子,只有把它们串联起来才不会丢失,我们也要这样,自觉地把相关联的知识系统化,并依靠一定的学习方法,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。

五、作业

把练习纸上没有完成的做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