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实四种能力,提高语文素养

落实四种能力,提高语文素养

近日,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,十八里铺镇联校组织全体语文、数学、英语教师在中心小学召开了课堂教学改革教研会。教研会共分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个会场进行,共有五名教师执教了五节观摩课。最后一个环节是说课评课,教研会上教师们积极发言,对这五节课进行了恰当评价。这次教研活动的召开,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指明了方向。回顾这次课改教研会,我觉得教师们,尤其是年轻教师首先应该在研读课程标准以及备课上还需下大功夫。在实际课前准备中,我们把备课分为四个环节:研读课程标准,钻研教参教材,深入了解学生,设计教法学法。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,我们才可以写好教案。所以说,广义的备课包括以上这四个环节,而侠义的备课就专指我们所写的教案了。由此看来,对于我们每个教师而言,备课这个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,因为课程标准原来叫“教学大纲”它是我们进行该学段教学的依据,而钻研教参教材、深入了解学生、设计教法学法则是具体到一个单元、一个模块、一个章节或者是一节课所要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必须要做好的。军事家在战场上有成功的经验叫做“不打无准备之战”、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在教学现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更是这样。

下面,我就谈谈怎样研读课程标准的问题。研读课程标准,最重要的是深入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,然后把这些理念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,落实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。具体到语文教学,我认为应当渗透以下这几大基本理念。

第一,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,必须面向全体学生,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。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,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,培养语感,发展思维,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,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、阅读能力、写作能力、口语交际能力,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。同时,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,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,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,促进德、智、体、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。

第二,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,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。因此,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,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,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,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,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(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)。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,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,无时不有。因而,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,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、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,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。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、阅读、写作、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,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。

第三,积极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,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,爱护学生的好奇心、求知欲,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,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教学内容的确定,教学方法的选择,评价方式的设计,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。语文综合性学习,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,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、团结合作、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,应该积极提倡。

第四,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。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,要面向现代化,面向世界,面向未来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,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,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,提高学习效率,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。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。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,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、不同学校、不同学生的需求,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,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,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,不断地自我调节、更新发展。

要上好语文课,我们首先就要夯实备课这个最重要的环节,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的基本理念,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,落实听说读写四种能力,贯穿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。